HTML5-MP3

  • 01伤寒杂病论》的作者
  • 02《伤寒论》成书背景和流传
  • 03《伤寒论》的内容和贡献
  • 04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
  • 05学习《伤寒论》的方法和要求1
  • 06学习《伤寒论》的方法和要求2;2、太阳病概说(1)
  • 07太阳病概说(2)、太阳病提纲
  • 08太阳病的分类提纲
  • 09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
  • 10太阳中风论治
  • 11桂枝汤的适应症
  • 12桂枝汤的禁忌症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-1
  • 13桂枝汤的加减应用-2
  • 14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症
  • 15麻黄汤的适应症与禁忌症
  • 16伤寒兼证(1)
  • 18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
  • 19表郁轻证、太阳蓄水证(1)
  • 20太阳蓄水证(2)、太阳蓄血证概说
  • 21太阳蓄血证(1)
  • 22太阳蓄血证(2)、太阳变证及其治则
  • 23表里先后治则、虚烦证
  • 24邪热壅肺证、协热下利证
  • 25心阳虚证
  • 26水气病
  • 27脾虚证
  • 28肾阳虚证
  • 29阴阳两虚证
  • 30结胸证(1)
  • 31结胸证(2)
  • 32结胸证(3)、脏结证
  • 33心下痞证(1)
  • 34心下痞证(2)
  • 35痞证及其类证
  • 36痞证类证、火逆证、太阳病欲愈候
  • 37太阳病类证、太阳病篇小结
  • 38阳明病概说
  • 39阳明病纲要
  • 40阳明热症
  • 41阳明腑实证(1)
  • 42阳明腑实证(2)
  • 43阳明腑实证(3)、脾约证
  • 44津亏便结证、下法辨证和禁例
  • 45阳明湿热发黄证
  • 46阳明发黄证、血热证、阳明病辨证
  • 47少阳病概说
  • 48少阳病纲要、小柴胡汤的适应证(1)
  • 49小柴胡汤的适应证(2)
  • 50小柴胡汤的适应证(3)、少阳兼证(1)
  • 51少阳兼证(2)
  • 52少阳兼证(3)
  • 53热入血室证、少阳病篇小结
  • 54辨太阴病证并治(1)
  • 55辨太阴病证并治(2)
  • 56少阴病概要、少阴病纲要
  • 57少阴寒化证(1)
  • 58少阴寒化证(2)
  • 59少阴寒化证(3)
  • 60少阴寒化证预后、少阴热化证、太少两化证
  • 61少阴急下证、阴郁证、伤津动血证、少阴咽痛证(1)
  • 62少阴咽痛证(2)、少阴病篇小结、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
  • 63厥阴病提纲、上热下寒证`(1)
  • 64厥阴上热下寒证`(2)、厥热胜复证
  • 65厥逆证
  • 66辨下利、辨呕吐
  • 67辨呕吐、辨预后、厥阴病篇小结
  • 68辨霍乱病证并治
  • 69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(1)
  • 70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(2)、伤寒六经病证治总结
  • 剧情简介

    《伤寒论》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。运用四诊八纲,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、审证、论治、立方、用药规律等,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。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,如“太阳伤寒”用麻黄汤;“太阳中风”用桂枝汤;阳明经证用白虎汤;阳明腑证用承气汤;少阳病用小柴胡汤……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,论析主次分明,条理清晰,能有机地将理、法、方、药加以融会,示人以证治要领。《伤寒论》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。本书记载了397法,113方,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,介绍了伤寒用汗、吐、下等治法,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,介绍了桂枝汤、麻黄汤、大青龙汤、小青龙汤、白虎汤、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、葛根黄芩黄连汤、大承气汤、小承气汤、调胃承气汤、大柴胡汤、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。书中记载的的方剂,大多疗效可靠,切合临床实际,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,屡试有效。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,精于选药,讲究配伍,主治明确,效验卓著,后世誉之为“众方之祖”,尊之为“经方”。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,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,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,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,理法方药俱全,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,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而且,《伤寒论》一书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,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,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,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。

    评论

    评论加载中...